欢迎到 - 宁波内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xbf@zgnjq.com

13566010002

Banner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74-87295166
邮箱:njq@zgnjq.com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蓝天路前丰街100号-1

内家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内家新闻 > 内容
考证剡源古桐柏宫遗址与天台桐柏山界三井龙潭
编辑:宁波内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时间:2017-08-02

2017年3月19 日早8:30,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家拳掌门人夏宝峰先生约上张如安教授(浙东文史专家、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杜钟文先生(内家拳小九天在练、浙东文史地理学者),及带领徐奇峰(内家拳第十四代弟子)、孙优航、胡双洁(内家拳办公室)、王中元(内家拳老朋友)等一同前往考证剡源古桐柏宫遗址与桐柏山界三井龙潭,追寻古人的足迹。

          

 




驱车来到新昌沙溪,沙溪旧名雪溪,历史上多次属于嵊县,因当地土语沙雪不分,沙溪剡界岭村,有一条小街被当地村民戏称作“中英街”。夏掌门介绍,1959年前,剡界岭村以老街为界,半村属奉化,半村属新昌(今整村属新昌)。在夏掌门的指引下,我们在这条小街的一间民居上,找到了这块见证历史变迁的特殊门牌:奉化县第三区万香岭乡剡界岭大路第11号。而这对“剡界岭村即是新昌奉化的交界之处”提供了佐证,而今天的奉化剡源旧也有过属于嵊地的。剡源一带山县分合,属地一直以来存在划来划去的现象,古代以山为界,以水而分,剡源剡界岭是天台山与四明山的唯一连接点,对“金庭不死之乡”的定位具有非常意义。






随后夏掌门带领众人来到奉化剡源村清流口。清流溪位于高塘高瀑山下,源于与嵊州交界的旱龙潭,就在这条溪坑里,曾因洪水冲出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发生在1922年8月12日,宁波《时事公报》上刊登了当时奉化发生洪水的情景,提到墨池一事,文章写道:“农历六月(阳历8月6日)狂风骤雨,山洪暴发,晚香岭漂没房屋十一间,大桥一条。该村溪坑边有晋王右军正方形砚地一方,长阔各三尺,中有界线分为二,以石和水磨之,一红一黑,中刻“王右军砚基”五字。现存奉化溪口博物馆的砚台是1988年730奉化发洪水时在清流口发现的,是从高瀑山下冲到清流口的,这也就是说,在这条溪坑的附近,就很有可能存在拜祭王羲之的祠堂。而就在溪坑附近十来米处,由于当时建造甬金高速公路剡源段,村民在大约4米左右的深处挖出了祠堂的部分遗迹,在夏掌门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之中,似乎就王羲之墓地的真正位置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


世人均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东金庭镇的王羲之墓地为王氏后人因扫祭方便在明代修的衣冠冢,那么一代文豪王羲之生后究竟是葬在何处?顺着“右军砚”的发现地,众人一路顺流而上。

王羲之(303-361),原籍琅琊人(山东临沂),后迁绍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东晋升平五年(361),王羲之仙逝,时年59岁,在当时已属高龄。有资料为凭,王辞官后到隐居水对头长达十多年之久,在此鹅坑牧鹅练字,死后因王羲之“六诏不赴,晚香留名(死后葬于当时属水对头的高塘高瀑山下清流口大墓山,晚香岭由此而闻名)”



走出清流,徒步走过晚香岭旧址,沿途碎瓷片随处可见,具有非常完整的村落地基,但这并非关键,那关键是什么?是他的地理位置!此地背靠撞天岗而来的古桐柏金庭山脉毛竹洞天,正对大青山望瞭坂,双阙峰(可见2016年12月4日的“探寻双阙山 定位桐柏宫”的游记),一条子午线直穿元宝山、琼台、三井龙潭,而这就是古金庭桐柏宫所在!(四明原统称天台山,桐柏宫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成立于三国时期,由孙权派葛玄(葛仙翁)开创。相传在唐代和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最盛时一个宫就“接客可容千众”(民间盛传古代剡源佛道修真之事众多,有千僧万道八百尼之说),整个宫观,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崇饰像丽无以加矣。但因战乱原址几度被毁,后迁至今天台山。)

以大湖山主峰撞天岗为中心古名桐柏山,旧时为五县余地,故又称五余山或剡源山,也称为“金庭不死之乡”(晋 陶弘景《真诰.稽神枢四》:“金庭有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两火一刀可以逃”,历来为修真避难之所,所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养就了千百年来剡源村鹅坑高塘山闻名遐迩的绿林好汉。)。下桐柏宫(王右军宫祠),位于清流口高塘山(也称为高瀑山)、大墓山,也为内家拳夏家太公墓所在之地;中桐柏宫为现在的桐柏里;上桐柏宫又叫老子岩金庭观,隔鹅坑溪对面为蟠龙山的八儒墙门。(旧时水对头寺岙有银庭寺、花楼庙,村里还有十庵十庙、真武殿等。)

旧桐柏山,唐天宝六载改为丹池。道径曰,桐柏金庭,与四明天台相连,神仙之宫也。是为金庭洞天,晋右军羲之居焉,墨池书楼遗雅不绝。其南为刻石山,山旧有卫夫人碑,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












没有路 自己开辟


风雨无阻登琼台

午饭过后,众人开始登琼台!此时,春雨倾盆而下,却阻挡不了众人的脚步,穿上准备好的雨衣,一步一泥泞,蹒跚上山!

沿途风景无限,被春雨洗刷过的花草更显生机。红艳艳的台阶与两旁茂盛的植被相映成辉,众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美妙,张如安教授更是忍不住留住这份美景。

盘山而上,一块大石头赫然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大石头上赫然刻着三个字“元宝庵”。

再往前走,众人便见到了“双狮庵”。由于这庵有两头石狮子,庵前石像为雌狮,庵后石像为雄狮,释宗采(口音禅宗采)和尚也在此修行过一段时间。1996年村人王如德以77岁高龄发起重建双狮庵工程,历时半年完成,此后附近村民祈福许愿之,香火旺盛!

王如德(1920-2000)生前修庙,筑桥,多行公德之事,发起蔡峰庄修缮凤翔亭,双狮庵,宏济庙及村水库大坝石梯等事宜。

春雨慢慢停下,山上微风习习,原本爬上山来的燥热被渐渐吹散,被吹散的还有山下那一片一片的雾气,山下的稻田与村庄在缥缈雾气的笼罩下,时隐时现,虽未完全登上琼台,却已感到 阵阵“仙气”!








绕过双狮庵,夏掌门在前欢呼:“到了!到了!”众人迫不及待,下台阶,穿过石洞,山下的风光尽收眼底。一块巨石像是仙人搬来此处一班,实在是鬼斧生工之妙!只见这块巨石高有两人有余,长约10米,两头又圆又大,逐渐像中间变细,像元宝,又似马鞍,唐代柳泌《琼台》诗中有云:“崖壁盘空天路回,白云行尽见琼台。洞门黯黯阴云闭,金阙曈曈日殿开。”

也不知此琼台是不是就是诗中所指。山顶上凉风阵阵,众人感受着空山新雨后的心旷神怡,感叹着自然的巧夺天工!

夏掌门多次达到这里,也多次考证过现在的天台、宁海的桐柏琼台,随着资料的越来越多,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地方,以撞天岗为靠山的桐柏里面对双阙峰,前以蔡岙的三井龙潭为界,右至沙溪的合溪,左至奉化的三石丹霞洞为当年桐柏40里的范围,中心就是剡源村的毛竹洞天--桐柏里。古籍上记载:“大岩之前,横路之上。”,所谓的横路即当年的六诏岭官道,以桐柏里为中心,从蔡岙到桐柏里有两条路,一条为下蔡岙至西岙过桐柏岭到剡源村的前岙,一条从上蔡岙到至鹅坑古道到里沙溪(古雪溪)到剡源村水对头。

张如安教授登上最高峰,爽朗欢笑声阵阵传来!


三井龙潭

离开元宝山,驱车到达山岸村,所谓“山岸”即指桐柏山之岸。我们的目的地桐柏40里界线——“三井龙潭”就在此村落中,过村沿溪坑而下,就到“三井龙潭”。

沿山而下,走过水库,就看到第一潭,它夹在一个高狭的山谷之中。水潭的一侧溪边是悬崖峭壁,其中一处岩石奇特,由几十块大岩石自然叠砌而成,上面刻着“仙神叠”三个字,那些岩石叠砌得整整齐齐,真像神仙砌成的。村里人王中元介绍到:村里老人说这是龙王的二公主成亲那天掉下凡的嫁妆!四周奇峰险石,翠绿青山,山下龙潭流水潺潺,美不胜收。

从第一潭到第二潭相距20来步,另一条溪坑有条瀑布高五六十米奔流直泻入潭,潭水有半亩方圆,碧绿清澈。二潭旁边建有第二潭龙王庙。据村民指点,“三井龙潭”其实是一条卧龙,一潭是龙头,二潭是龙身,三潭是龙尾。

第三潭,潭口上方又是一处瀑布,水有两米来宽,潭口直径有四五米,小水时潭口直径只有二三米,潭水碧绿,据说深不可测。旁边岩石上写着“无底龙潭”四个大字。

夏掌门在绳索上系上铁钩,抛入潭中,反复测量后,发现此潭有浅有深,最深测到15米左右,但又听闻旁边村民告知,此潭最深处足有21米,大洞中有小洞,小洞中又有大洞,层层向下,大小不一,潭水不竭。再看周边游人,每每要“投石探水”,故周围尽是光溜溜的大岩石,能搬得动的都被投入深潭底,天长日久,不知投了多少石头,但小潭依然深不见底,甚是稀奇。对于“三井龙潭”,俞春山在《记》中说:“下有三潭,上有三井,潭山洞之中,三井错置如三星,其水冬夏不绝。俗传三井之水,直通三潭。”宋末元初就有人游览,为此吟唱。陈著有《三井》诗:“两崖削铁上擎空,下游灵潭与井同。龙出世时磐石透,水无底处洞天通。余波喷作雷霆怒,大旱腾为霖雨功。兄弟相携看奇迹,脚跟牢立嶮巇中。”如今,乡人集资修筑了三座龙王庙。庙虽简陋,但由于村民笃信,香火不断。

今日之探究,在各种资料和实地考察线索中,可以说只要是亲身跟随,无一不在情感上认同古金庭的位置和与之一系列的历史遗址的可能性,但文史的严密恰恰也是它价值所在,古金庭、桐柏宫、金庭观、琼台、九峰山、三井龙潭、王羲之住所及墓地等等,在众多古籍中都有论述,可以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考证这些来说,没有信心是寸步难行的,但从另一角度,这样的考证,既是对历史的高度尊重,又是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期待用更真实的昨天来启发在当下的今天,踏稳即将迈向的明天。



版权所有:宁波内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手机版